舞剧《沂蒙长风》:让“支前小车”承载红色记忆

新闻探索 2025-09-14 21:09:55 6562

  作者:王秀庭(临沂大学教授、支前小车音乐学院院长)

  舞剧《沂蒙长风》取材于战争年代生活并战斗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舞剧真实人物事迹,以“推车支前”为主要线索,沂蒙忆七青八黄网把沂蒙革命故事的长风诸多元素重组融通,并以舞剧的让承艺术语汇加以表达,生动讲述了永良大叔一家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载红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色记感人故事。

  看过《沂蒙长风》的支前小车人,一定会对舞台上的舞剧“支前小车”留下深刻印象。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沂蒙忆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长风七青八黄网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让承”支前小车可谓最具代表性的载红沂蒙革命象征之一,也是色记沂蒙精神的生动象征。创作者准确捕捉到了这一点,支前小车将“支前小车”融入全剧叙事、表演和舞美之中。

  剧中,精彩的“推车舞”贯穿全剧始终,成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从“序幕”中,永良大叔和洪林给小车轮轴上好油,参加到支前的队伍中;到第一幕“风烟”中,支前的小车队艰难、沉稳地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再到“尾声”中,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横幅下,小车队整装待发,乡民们以“秧歌”联欢为小车队送行,小车队场景贯穿了全剧每一幕,依托于这些场景,演员们借车起舞,或三三两两推车上场绕行,或分为数列横向进退,跋涉之艰辛,拥军之热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舞台上的人与车合而为一,革命群众支前的历史场景以简约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支前小车”不仅成功转化为舞台意象,而且串联起一段完整的支前故事,让永良大叔和他三个儿子的英雄形象伟岸而感人地立在了舞台之上。

  全剧采取了双线并进、时空对话的形式。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时空中,是永良大叔一家及乡亲们的故事线;在当下的时空中,则是女画家安心为创作一幅画作前往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采风,并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精神感召。在安心这条线的舞台空间,纪念馆内“品”字形安放的展台分别摆放着一扇门板、一辆推车和一架纺轮。这些看似普通的农家物件,因为和它们的主人一起参与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进程,饱含美学密码和精神意涵,成为艺术创作守正创新的切入点。

  全剧除了对“支前小车”的活化运用之外,还别具匠心地把纺车、门板等饱含革命意涵的物件转化为情节元素,构建审美场景。剧中有一段“纺纱舞”,数排纺轮、多位纺纱女子组成舞蹈情境,纺轮转动宛若支前的车轮,长线飞舞又似对亲人的思念,线与形、虚与实、动与静和谐统一,互映成趣,为沂蒙精神的人物群像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剧中还有一段表现“人桥”的场景:“山形”景片推移,20余位女舞者横移而出,如波浪般起伏,我们看到桂芳大婶带领乡里仅有的女人们扛起门板组成浮桥,让急切渡河的战士踏门板、冲过“人桥”,渡河作战。战士们庄重的军礼与壮伟的“人桥”共同组成了军民鱼水情的不朽图景。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欣赏着台上舞者的表演,合着耳畔响起的《沂蒙山小调》,沂蒙红嫂、支前群众等记忆深处沂蒙革命故事的经典片段、典型形象,在脑海中慢慢浮现、聚拢,和眼前舞台上永良大叔、桂芳大婶,福林、孟林、洪林、怀玉等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交汇叠映,剧目“沂蒙长风”的意涵由此显现。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16版)

[ 责编:任子薇 ]
本文地址:http://tieling.70man.com/html/788a7399138.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这些谣言都别信!育儿补贴限时申领、山西华严寺殿墙遭刻字、内蒙古火山景区有黄金……

从“紫色梦想”到“紫色名片”——宁夏激活葡萄酒经济观察

热射病: 体温升高引发器官损伤

消费者“甜”了,果农有赚头吗?

2025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不止茶香!从古村落到网红村,来看溧阳桂林村的“逆袭”

友情链接